夢里黃河總是情
作者:謝克忠 來源:中國財經報 發布時間:2021-06-21
一直以來,我都是一個懼水之人。
像我這樣對水有懼怕心理的人,十幾年來卻經常夢見同一個場景:雄渾的黃河之水從天邊滾滾而來,黃河岸邊上站著一個年輕男子,他手執指揮棒,神情堅毅,氣勢磅礴,像是在舞臺上指揮演奏,也像是在指揮著千軍萬馬……
他就是我們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。
“風在吼,馬在叫,黃河在咆哮,黃河在咆哮!”一個民族的吶喊和抗爭,給我的靈魂帶來極大的震憾。因為它形成一股摧枯拉朽的民族力量,向世界發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。
2002年底,我幾經周折,從江西上饒來到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謀生。到了這里,我才知道我居然來到冼星海的故鄉。更幸運的是,從2014年起,我作為鎮駐村干部,在冼星海的祖籍湴湄村駐守了長達五年之久。
關于冼星海的生平事跡,我了然于心。冼星海的父親冼喜泰是湴湄村的船工。冼星海還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,父親就因為海難而離世。他在母親黃蘇英的撫養和教育下,一步步走進音樂的殿堂。對于一個窮苦家庭的孩子來說,能讀書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從事藝術更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。冼星海把自己對于藝術的追求,和國家、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,從而成就了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。
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緊要關頭,外強入侵,內亂不斷。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、灑熱血,投身到民族抗爭的歷史洪流中。1935年,冼星海放棄了在法國的優越生活,毅然決然地回到自己的祖國,用自己的藝術才華激發民眾的斗志,喚醒整個民族的力量。1938年,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,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。
1940年,冼星海受黨中央的派遣赴蘇聯工作。那時,他唯一的女兒冼妮娜還在襁褓之中。為了組織的重托,他毅然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,遠赴蘇聯。這一去就是五年,直到1945年10月30日病逝。他遠在蘇聯,曾經貧病交加。在他的日記里,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美麗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,但他卻仍然堅持音樂創作,寫下了《中國狂想曲》等大量不朽的篇章。
欖核鎮作為冼星海的故里,引來無數文人墨客。欖核鎮已成為文藝家們的精神朝圣之地。因為工作關系,我曾經接待過一大批文學藝術家。他們被欖核這塊神奇的土地所折服,寫出了大量文學作品。這些藝術大伽常常來到冼星海的母親黃蘇英停泊漁船的地方,駐足停留,凝神遙想。每當這樣的時候,我總是很安靜,不和他們說一句話。因為我知道,他們不但是在尋找創作靈感,也是在對一位偉人默默追思。
水是無形的,也是偉大的。當我夢見黃河,夢見冼星海時,水帶給我的不再是驚懼,而是一種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。我喜歡在下雨天,一個人關起門,一遍又一遍地聆聽《黃河大合唱》。
因為這樣,我能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。
。ㄖx克忠,現供職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政府。)